高分求青海省(青财综字〔2004〕1055号)文件~急急急!
依法行政,加强测绘工作统一监管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作者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草案: 出处: 发布: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信息中心 时间:2006-02-28
2005年11月26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通过者败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草案了《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关系到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草案我省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草案的一件大事,是我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充分体现了社会各界对测绘事业的关怀和重视,标志着我省测绘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办法”的重大意义
测绘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测绘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主权、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办法”是我省从事测绘活动和进行测绘管理的基本法律规范,是各类测绘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从事测绘活动的行为规则,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测绘监督管理和测绘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新修订的“办法”强化了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管职能、明确了基础测绘的法律地位,对测绘市场准入、加强地图管理、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等作了明确规定,完善了法律责任、加大了对测绘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促进测绘事业顺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贯彻落实好“办法”,对于促进我省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水平,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空间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测绘法制建设和测绘依法行政,加强测绘统一监管,规范测绘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依法管理基础测绘,不断提高保障能力
“办法”将基础测绘列为专章,确立了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及规划、计划、财政预算、成果更新等重要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基础测绘的高度重视,为加强基础测绘管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依法编制并落实基础测绘规划和计划。省测绘局已按照“办法”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青海省‘十一五’基础测绘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州(地、市)、县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测绘的需求,依照“办法”的规定及各级政府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主动配合发展改革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编制基础测绘年度计划草案,依法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是基础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其原则为:1∶2.5万及以小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国家一、二等控制网建设,属国家级基谨陪础测绘范畴;1∶1万至1∶5000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三、四等控制网建设,属省级基础测绘范畴;1∶2000至1∶500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应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属州(地、市)、县级基础测绘范畴。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法做好基础测绘的管理工作。提高测绘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测绘成果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测绘成果数据的安全,同时,做好测绘成果的存储、保管、维护和提供祥嫌蠢服务工作。努力实现基础测绘成果的网络化服务,促进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和社会化服务。
三、加强统一监管,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办法”明确规定测绘工作由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监督管理,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责任,也对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加强测绘资质、资格和作业证的监督管理。依法纠正测绘资质“证”出多门的问题,建立测绘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并与测绘单位资质管理相结合。二是加强测绘市场的监督管理。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重大测绘项目招投标的监督,规范测绘项目招投标行为,查处非法转包和重复测绘行为。逐步建立测绘资质单位信用制度,对有不良记录的测绘单位提出警告,对严重违法违规的测绘单位实行市场禁入。严厉查处房产测绘中存在的无证测绘、不执行国家房产测量规范、提供虚假房产测绘成果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房产测绘成果鉴定制度。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引导测绘市场沿着统一、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继续加强地图市场的整顿与规范,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国家版图意识,繁荣地图市场。三是加强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积极推动测绘单位开展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不断完善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作用。深入开展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活动,加强对重大工程测量成果质量的监管,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测绘成果质量。四是加强对测绘基准的监督管理,严格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建立的审批制度。五是加强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开展测绘成果汇交和保密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贯彻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确保向社会发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六是加强测绘行政执法工作,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测绘行政执法职能,使执法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与本部门的测绘行政执法职能相适应。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将依法行政基本知识和测绘法律法规学习考核与普法结合起来,定期组织学习和考核,并把考核情况作为各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建立清正廉洁高效的测绘行政执法队伍。七是强化测绘行政执法监督。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切执法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范,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完善行政处罚程序,规范行政处罚文本,建立和完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确保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和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明确行政执法职责,层层分解逐级监督。建立行政过错追究制度,对违法行为和消极不作为而造成重大后果的必须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标准,公开办事结果,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优质服务。
四、强化措施,保证“办法”的顺利实施
“办法”能否贯彻落实好,关键在于措施是否有力。为此,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一要提高认识。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办法”的各项工作。在贯彻落实“办法”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和基础测绘工作”的重要指示,紧紧抓住当前测绘发展的机遇,加快实现测绘由注重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一是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办法”作为测绘依法行政、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测绘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开创测绘工作新局面。二要抓好学习、宣传。守法执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要继续深入地抓好“测绘法”和“办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习宣传工作收到实效。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主动汇报工作、反映情况。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办法”的具体措施。三要做到从“办法”的贯彻落实与职能到位相互促进。要在法律赋予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青编办发〔2003〕135号“关于明确全省州(地、市)县测绘管理机构隶属关系的通知”精神,在州、地、市、县国土资源部门落实测绘行政管理职能,扭转州(地、市)、县级测绘管理工作缺位、工作不落实的局面,使测绘行政职能有机构管,有人负责。
总之,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办法”作为测绘依法行政,推动测绘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而充分发挥测绘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开创测绘工作新局面。
国土资源资料
一、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种的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园地1108.16万公顷,林地23396.76万公顷,牧草地26311.1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0.83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535.42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14.52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6.53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上年相比,耕地减少2.01%,园地增加2.70%,牧草地减少0.1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03%,交通运输用地增加3.30%。
全国净减少耕地253.74万公顷,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顷降为0.095公顷。其中生态退耕223.73万公顷,包括退耕还林211.7万公顷,退耕还草11.95万公顷,退田还湖0.09万公顷。生态退耕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设用地42.78万公顷,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9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27万公顷,增长17%。其中独立工矿占用耕地11.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万公顷,增长37%;公路建设占用耕地3.77万公顷,比上年增态老孝加0.76万公顷,增长25%。
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6.41万公顷,增加耕地3.28万公顷,净减少耕地33.13万公顷,比上年多6.27万公顷。灾毁耕地面积5.04万公顷,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逐步完善,24个省(区、市)不同形式建立省级耕地占补平衡目标责任制;26个省(区、市)实行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27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储备库;21个省(区、市)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统计台帐;城市建设用地补充耕地基本实现“先补后占”;逐步开展按建设用地项目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1.08万公顷,其中整理增加耕地6.44万公顷,复垦废弃地增加耕地3.25万公顷,开发增加耕地21.39万公顷。补充的耕地比建设占用和灾毁耕地多3.13万公顷,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补充耕地大于建设占用耕地。
2001—2003年国土资源部共安排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73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47.39万公顷,其中,土地整理31.43万公顷,土地复垦4.01万公顷,土地开发11.95万公顷。新增耕地17.17万公顷。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重点抓好国家重大工程用地协调和报批:三峡工程淹没用地在库区淹没蓄水前报经国务院批准;西气东输从陕西靖边至上海白鹤镇涉及河南、山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境内的永久性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西电东送广东、湖北等省境内输电线路塔基、换流站用地已随工程进度报国务院批准;青藏铁路青海段工程用地已经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境内控制性工程按有关规定办理先行用地手续。
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严格措施。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不准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除外);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非农建设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对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报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报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报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报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报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报批。
二、矿产资源
帆稿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含液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主要矿产品产量有所增加。我国最大的海上自营气田东方1?1气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全国煤炭产量超过16亿吨,生铁产量超过2亿吨,10种有色金属产量超过1200万吨。大庆油田在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后,降至4840万吨。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进来”成效明显。2003年有效的涉外勘查许可证108件,采矿许可证332件。加拿大TVI太平洋有限公司在湖南省常宁市成立首家外商独立勘查公司。加拿大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209地质队合作,在云南东川拖布卡发现了规模较大、品位富的金矿。
矿产勘查开发“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苏丹发现了一个世界级大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伊朗卡山打出高产油气井。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大关,达到10077.71亿元,增加值达到4455.5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29: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2.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221.88亿元,增长46.5%;第三产业增加值1930.86亿元,下降3.8%,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非典”影响造成了滨海旅游业的负增长。沿海各海洋经济区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开始呈现海洋经济联合的趋势,区域海洋经济初具规模,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最高,首次超过3000亿元。
我国在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全年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6500多本,确定海域面积约19万公顷,征收海域使用金约2.5亿元。开展了《海域使用管理法》执行情况大检查及“海盾2003”专项执法活动。国务院批准发布了《省级海洋功能区划审批办法》、《报国务院批准的项目用海审批办法》,海洋功能区划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国务院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及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需采取的措施等。
四、土地市场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治理整顿
采取严厉措施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对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做出一系列部署;五部委联合组成10个督查组,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先后就治理整顿工作下发5个通报,三次致函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两次召开全国省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办公室主任会议;先后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宣布对9起涉及严重违反土地法规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通报治理整顿检查验收的标准及检查验收工作安排。
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取得重要成果:各地停止审批设立新的开发区和开发区扩区;原有各类开发区6015个,已撤消3763个;各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7.8万件,立案查处12.7万件,结案12.4万件,罚没款12.2亿元,收回土地面积5878.4公顷。有925人被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2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排查出违规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2822宗,有效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
完善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土地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实行,市场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范围更加广泛;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确立,政府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土地市场运行制度和组织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土地产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土地权利体系日益完善。
全国出让土地面积18.68万公顷,其中招标0.62万公顷,拍卖0.89万公顷,挂牌3.68万公顷。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供地的比例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003年的28%。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加强对治理整顿工作的领导和具体部署安排。进一步打击非法采矿,关闭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
印发《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取得明显成效。共出让探矿权采矿权26080件,出让价款达到52.56亿元。其中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11752件,出让价款26.98亿元。加强矿产资源执法监察,2003年共处理案件1.7万件,罚没款5942.69万元。
五、国土资源调查和规划
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完成地质调查实物工作量: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修测72.3万平方千米。1:5万区域地质调查0.5万平方千米。1:2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5.6万平方千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151.8万平方千米。1:20万物化探遥感调查47.7万平方千米。1:100万重力23.4万平方千米。航空遥感8.2万平方千米。机械岩心钻探12.6万米。
农业地质调查全面部署,基本覆盖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主要农业经济区,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目前已与浙江、四川等17个省(区、市)合作,签订了农业地质调查合作协议,2003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4万平方公里。
完成三峡库区1:5万航空遥感勘查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全面覆盖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记录了三峡大坝蓄水前长江最低水位时库区历史状态,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库岸变迁、生态环境演化、监测、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基础资料。
完成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923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淡水天然资源为8837亿立方米,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为277亿立方米,地下半咸水天然资源为121亿立方米。全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亿立方米。
查明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开发潜力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评价怀柔、平谷等5处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查清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空间分布及演化过程;完成西南岩溶石山石漠化现状调查,并实施动态监测;西南岩溶石山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开发示范在贵州大小井、云南小江流域初见成效。在四川、重庆和云南等省(市)的红层地区,完成探采结合示范浅井868眼,在西北、东北缺水地区施工示范深井25口,直接解决了近11万人的饮用水问题。
查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等数据。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734.33万公顷,其中西部地区547.53万公顷,中部地区65.40万公顷,东部地区121.40万公顷。
加强土地市场监控。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环境。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为政府适时制订土地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保障土地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国土资源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国土资源规划实施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序开展,12个县级、14个市(地)级和2个省级规划修编试点工作相继展开。31个省(区、市)的矿产资源规划全部发布实施;已有260个市(区)、705个县(区)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天津、深圳、新疆、辽宁国土规划试点。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
六、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
国务院颁布《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内容包括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预防、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灾害治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制度。2003年汛期,共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当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56次,在国土资源部网站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109次。
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群测群防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3年底累计完成545个县市调查,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和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全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97次,避免人员伤亡近3万人。
全国共报告发生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13832起,造成743人死亡、125人失踪、56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65亿元。地质灾害比较严重的有四川省、陕西省、湖南省等。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组织完成对三峡库区二期治理工程的验收,确保135米水位蓄水前的二期工程治理和地质安全评估任务的完成。继续抓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对库区136处重点隐患点和库岸实施了专业监测,近1800处地质灾害监测点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初步实现库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坝前135米水位蓄水以来,已成功预警16处滑坡,其中群测群防系统预警10处,专业监测系统预警6处,使3000余人的生命和财产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完成安徽黄山等8处世界地质公园的审查报批。完成对44个国家地质公园的审批。
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重点推进省级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江苏省、浙江省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开展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完成了河北省鹿泉市、江苏省盱眙县等18个典型矿山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
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建设工作。重点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已建设基岩标30座,分层标组28组,GPS基准监测网点36座,地下水监测孔320个。
七、科技与信息化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非营利科研机构组建工作。开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筹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1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4项,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11项,科技攻关计划11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7项,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工程,新建6个部级重点实验室。
组建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7个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国土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发布《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农用地估价规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5项行业标准。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主孔已钻至3665.87米,在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科学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辽西发现第二件初鸟类化石?东方吉祥鸟。首次应用深地震三维精细反射、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深穿透地球化学等高新技术,建立长江中下游大型矿集区深部三维成矿模型,形成探测深部成矿建造的新技术和方法。开发成功直接提取滑坡变形量的高精度快速GPS解算技术、新型多功能钻孔倾斜仪、岩土体推力监测系统及光纤监测系统,已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专业监测工程。
开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建立了国家尺度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集成“3S”技术和PDA技术,研制成功经济、可靠、高效、高精度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开发成功低空无人遥感监测系统,可直接应用于突发事件及土地利用现状的高精度调查和监测。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对全国、31个省(区、市)、81个重点城市(50万以上人口)的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控制指标数据综合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系统在部机关及全国2400多个节点推广应用,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系统间远程数据查询和网上数据共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信息数据模型和土地信息参考模型,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地信息标准框架技术体系。
加强了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得到完善,1∶50万全国地质图、矿产资源规划、全国1∶50万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全国地质资料目录等一批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并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八、测绘管理与服务
测绘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面贯彻实施修订后的《测绘法》,发布实施《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核公布管理规定》。完成了《测绘资质管理规定》等8部草案审议前的各项工作。地方测绘立法取得重要进展,已有3个省(区、市)出台测绘管理条例,13个省(区)的测绘管理条例草案已报当地人大或政府审议。
测绘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图市场整顿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共查处地图违法案件5000多余件,没收各类违法地图制品150多万件。
测绘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国6800多个测绘资质单位开展了质量自查,取消资质165个,降低等级36个,缓登36个。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布实施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全国1:5万地名数据库、全国1:100万、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
测绘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国家中尺度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与空间决策》、《遥感影像处理原型系统设计》等投入使用。
测绘系统对外提供地形图约65万张,大地成果约6.9万点,航展成果约31万片,数字地图约7万幅,数据量约为63TB;编制出版了各类地图1572种、图书454种,总印数1.2亿多册(幅)。
什么是基础测绘?它有那些基本特征
首先,该条例的调整范围
“测绘法”对测绘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的分工。根据有关规定,“测绘法”,该草案明确海洋基础测绘工作,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两个基本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
基础测绘是为地理信息,国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公益事业,国家主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是基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重要保障。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基于测绘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为了加强管理基础测绘,测绘活动的规范性的基础上,草案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和年度计划映射系统。
三个重要销颤世措施,基础测绘投入和财政支持,以建立和完善基本
测绘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基础测绘,测绘是保护的基础持续健康发展。征求意见稿规定,应映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础上,纳入财政预算的要求。国家已建立了基础测绘,在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测绘专项补助资金给予资金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应是基础测绘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资金支持的行政区域。
四个基本映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测绘设施和信息系统,是基础测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建立现代测绘设施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基础测绘技能,提高共享地理信息资源,促亏肢进基础测绘信息系统,该法规草案,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有效利用当前和未来的需求,避免重复投资。国家鼓励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建立洞伏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地理信息交换网络的基础上,利用测绘活动,加强信息映射系统,提高基础测绘水平服务和安全功能。
五种基本映射的项目管理和实施分层基础
测绘分级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测绘法”建立的。为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制度,草案的内容,国家基础测绘项目和地方基础设施项目,是一个明确的测绘,测绘要求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的组织基础测绘和测绘工程,基础测绘项目需要承担应有的基础,由测绘资质,健全的保密制度和保密设施齐全测绘项目相应等级的测绘进行的项目需要不转包基础。
六,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监管,测绘成果更新
经济和社会的质量,测绘成果的基础上,现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潜力。目前,老化及质量缺陷等问题的基础数据测绘成果,严重影响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基础测绘成果。为此,草案规定,对基础测绘成果的国家体系定期更新,并明确了原则和更新周期确定了具体要求。由国务院的行政部门会同测绘军事测绘部门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确定具体措施的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周期。要求基础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基础测绘测绘成果提供坚实的基础,是负责的成就基础测绘质量完成。映射人民政府,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加强监管的测绘成果和管理质量的基础。
河北省测绘局的主要职责
一、拟订测绘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及行业管理政策、技术标准。
二、组织拟订全省测绘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省级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航空摄影与遥感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省级基础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全省性或重大测绘项目、应急保障测绘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和管理全省测绘基准及测量控制系统。 四、会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地籍测绘规划,按照规划组织管理地籍测绘,确认地籍测绘成果。
五、承担规范测绘市场秩序的责任。负责测绘资质资格管理工作;监督管理测绘成果质量和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等测绘活动;组织协调地理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审核对外提供测绘成果;监督管理外国组织、个人来冀测绘;组织查处全省性或重大测绘违法案件。
六、承担组织提供测绘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的责任。负责管理省级基础测绘成果,指导监督各类测绘成果的管理;组织、指拆拆则导基础地理信息社会化服务;审核并根据授权公布省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御弯组织并监督测绘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全省测量标志。
七、承担地图管理的责任。监督管理地图市场,管理旅棚全省地图编制工作,按规定审查向社会公开的地图,管理并核准地名在地图上的表示。
八、负责组织测绘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测绘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重大测绘科技攻关以及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负责对外测绘合作与交流有关工作。
九、 指导全省测绘队伍建设。组织测绘行业职工技术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核准测绘计量检定人员资格;会同有关部门管理测绘职业资格。
十、 承办省政府和河北省国土资源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内设机构
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处、国土测绘处(科技与国际合作处)、法规与行业管理处(监察处)、测绘成果管理处、财务处以及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处。局机关编制54名。
局属事业单位
省第一测绘院、省第二测绘院、省第三测绘院、省制图院、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省测绘资料档案馆、省基础测绘设施技术保障中心,共8个。
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管理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其主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个形式的所有制是经过一系列社会变革逐步形成的。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在石家庄市西柏坡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提出“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统一平均分配。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以及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有关文件的规定,接管和没收的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战犯卖陆、汉奸和反革命分子的土地为国家所有。此后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私营房地产公司和私有房地产业主拥有的城市地产转为国家所有。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此外,国家还通过建设征用土地的办法,将一部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
我国的集体土地是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运动逐步完成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起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完成后,为防止重新产生两极分化,中国共产党又适时地引导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胜利完成,标志着农村土地已从个体农民中型顷所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征用和划拨土地的工作日益提到日程。石家庄市从1949~1979年30年内,土地的征、拨工作基本上是由民政部门负责。1979~1984年是由市建委负责。1984~1986年,由城建和农业部门按城市、乡村切块分管。土地由部门分口管理的办法延续了几十年,对石家庄市的各项建设事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分部门的土地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而且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随着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这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后,国家专门成立了直属国务院的国家土地管理局,是统管全国土地管理的部门,而其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草案他部门管理土地的机构一律撤销。随之,石家庄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一样,都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土地管理机构,行使人民政府授予的负责辖区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石家庄市土地管理局成立于1987年3月,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做租没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分散管理难以取得的成绩。
2009年,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冀办字〔2009〕46号)和《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府机构设置的通知》(石政发〔2009〕40号)文件精神,设立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目前,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已经成立了齐备的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承担了以下职能:
(1)承担保护与合理利用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责任。组织拟订国土资源发展规划,开展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研究提出国土资源供需总量平衡的政策建议,参与宏观经济运行、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研究,并拟订涉及国土资源的调控政策和措施。编制并组织实施国土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领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2)承担规范全市国土资源管理秩序的责任。贯彻执行国土资源和测绘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指导各县(市)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工作,调查处理国土资源违法案件。
(3)承担优化配置全市国土资源的责任。编制和组织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和其测绘资质管理规定草案他专项规划、计划。指导、审核县(市)、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和地质环境等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保护等有关专项规划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4)负责规范全市国土资源权属管理。依法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调处重大权属纠纷,指导土地确权,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收集、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提供社会查询服务。
(5)承担全市耕地保护的责任。拟订并实施市耕地保护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监督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并指导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耕地开发工作。组织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征用,承担报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核、报批工作。
(6)承担提供全市土地利用各种数据的责任。组织实施国家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动态监测、登记和土地分等定级工作。
(7)承担节约集约利用全市土地资源的责任。负责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政府土地储备、土地开发和节约集约利用的监督管理。拟订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转让等管理办法,建立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等政府公示地价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执行国家禁止和限制供地、划拨用地目录等,承担报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审批的改制企业的国有土地资产方案的审核工作。
(8)承担规范全市国土资源市场秩序的责任。监测土地市场和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监管地价,规范和监督矿业权市场,组织对矿业权人勘查、开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规范和监管国土资源相关社会中介组织,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9)负责全市矿产资源开发的管理。依规定权限依法管理矿业权的审核登记和转让审批登记工作,协助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国家和省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管理,承担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优势矿产的开采总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组织编制实施矿业权设置方案。
(10)负责全市地质勘查行业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组织实施地质调查评价、矿产资源勘查,管理地质勘查项目,协助管理地质勘查资质、地质资料、地质勘查成果。
(11)承担全市地质环境保护责任。组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重要保护区、保护地,参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工作,参与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组织开展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
(12)承担全市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责任。指导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拟订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等国土资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3)依法征收资源收益,规范、监督资金使用,拟订市土地、矿产资源参与经济调控的措施。依法组织土地、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的征管,配合有关部门拟订收益分配制度,指导、监督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的收取和使用。参与管理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参与管理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权益,负责有关资金、基金的预算和财务、资产管理与监督。
(14)拟订市级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市级基础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籍测绘及其他全市性或重大测绘项目、应急保障测绘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按规定负责全市测绘管理工作,负责测绘市场、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管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社会化服务工作;负责测绘成果的汇交、保管、提供与利用;组织实施地图管理和测绘科技创新工作。
(15)组织制定全市国土资源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计划,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和信息资料的公共服务。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16)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县(市)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17)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按照上述职责,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设以下土地管理处室:
政策法规处。组织起草全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组织国土资源重大课题调研,拟订有关政策;承担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推进国土资源行业依法行政;组织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培训;承担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的有关工作;承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工作;负责执法案卷评查、政策咨询以及错案、执法过错追究。
规划处。开展全市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提出国土资源供需总量平衡的政策建议,参与宏观经济运行及相关改革研究;组织编制全市及区域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规划,指导和审核国土资源相关规划;拟订土地供应政策;审核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复垦、土地整理、未利用土地开发等专项规划;拟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负责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承担综合统计和专业统计工作;负责国土资源科技工作。
耕地保护处。拟订全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特殊保护、耕地开垦、土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地开发和农用地转用等有关规定并组织实施;负责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的监督管理、指导和监督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组织耕地开发的立项、检查、验收;实施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有关工作;实施农地用途管制;拟订补充耕地方案,审核农用地转用方案、征地方案及调整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意见,并组织实施。
地籍管理处。负责全市地籍管理工作;拟订地籍管理办法;组织全市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动态监测、地籍权属调查、变更调查;承担各类土地登记资料的整理、共享和汇交管理;负责市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的登记发证工作;组织调处土地权属纠纷;负责全市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土地利用管理处。负责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收回等工作;负责具体建设项目供地方案的制定、审查报批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对市本级的土地资产进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处置工作;指导土地收购储备工作;负责土地置换工作;管理土地有形市场,对土地市场进行调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监督管理;发布建设用地供应信息及地价信息;组织、指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修订和评测;规范管理土地评估市场;负责市区农村宅基地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执法监察处(信访办公室)。负责对执行国家土地、矿产、测绘等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拟订全市国土资源、测绘执法监督有关规定,依法组织查处土地、矿产、测绘违法案件;组织开展对土地规划计划、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土地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交易、土地登记的监督检查;负责监督检查区域系统内国土资源管理违法行为,负责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并做好监督检查。
测绘管理处。拟订市级基础测绘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市级基础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籍测绘和其他全市性或重大测绘项目、应急保障测绘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按规定负责测绘资质管理工作,负责测绘市场、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管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社会化服务工作;监督管理外国组织、个人来石家庄测绘;负责测绘成果的汇交、保管、提供与利用;监督测绘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管理全市测量标志;组织实施地图管理和测绘科技创新工作。
通过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各部门的不断努力,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以下主要工作成绩:
一是通过土地的计划管理,基本上刹住了乱占滥用土地的歪风,抑制了耕地锐减的势头;二是认真清理了非农业占地,并对查出的非法占地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了处理;三是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通过调查查清了石家庄市的各类土地面积、分布及权属状况,摸清了土地的底数;四是进行了城镇国有土地的申报工作,澄清了使用单位的土地状况;五是完成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协调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关系,对各部门的用地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用地规模上作了较好的配置;六是为进一步规范和培育健康发展的土地市场,强化土地资源、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石家庄市的地价管理体系,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基准地价更新的规定,结合石家庄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情况,对市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基准地价进行了更新,并经政府批准;七是大力开发利用荒地、荒滩、荒坡,增加了耕地、林地、园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家庄市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八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各县、市都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各乡、村制定了乡规民约。
评论已关闭!